中国将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
中国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很“难看”了。
央行研究人员的测算,到了2013年,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持续高涨已达140%,企业部门已濒临债务陷阱,偿债成本不断挤占经济再发展资金,使得潜在经济增长率受到压抑,违约风险不断加大。并认为,80%以上的债务集中在国企,偿债成本的增长已超过利润增长。
而研究部门给出的数据是,根据中国社科院测算,2008-2012年,我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重从95%上升至125%,年均上升约6个百分点。国家审计署数据,截至2012年底,在减去居民债务18万亿元和政府债务后,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在65万亿元左右,相当于GDP的125%。而一般发达经济体的企业负债比率约在50%至70%间。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,2013年,中央企业累计负债32万亿元,地方国有企业累计负债28万亿元,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负债总额约60万亿元。
债务负担过重对企业会造成什么影响呢?首先是,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下降,因为它所有的负债和收益都用来还债,而且他融资负债的目的也是为了还债,这就会导致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缩小;其次,企业债务过高,会导致财务成本过高,其利润将被财务成本所吞噬;再次,债务具有滚雪球效应,也就是随着企业债务期限的增加,债务利息会随着期限拉长而进一步攀高,并且利息也会成为进一步负债,造成了“驴打滚”的账,债务负担会加速攀升,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尽管政府在下大力气解决地方债务负债问题,但是去年审计署公布的公告显示,地方政府负债增速不是减少,而是增;,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随着企业负债的升高,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资金被企业占用,其资金被用来借新还旧或者延期,债务利息自然会升高,银行惜贷心理会强化,彻底窒息银行的融资能力,相当于一个经济体得了高血压,随时有突发脑梗组的危险。
这种情况发生后,经济学领域有一个专业的称呼叫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,也就是当一国内资产价格(如股市,楼市)发生暴跌,使得企业负债超过其资产,在技术意义上该企业已经破产。企业为了维持生存,由高管负责隐瞒资产负债表,并从银行提取存款修复资产负债表,企业把目标从“阳态”世界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“阴态”世界的负债最小化。
这时的企业已经完全恐惧于资产负债,忙于还债停止所有贷款不管利率何其之低。当所有企业都按照这种办法实行时就形成了资产负债表衰退。这时不管央行怎么降低利率,注入流动性都无法成功,货币政策失效。出现银行危机时解决办法资本注入和谨慎处理不良资产。全国只有采用财政政策刺激才见效。
在中国当下,房地产价格的下行其实才刚刚开始,而股市尽管已经熊市多年,但是,中国的股市由于各种原因,发展一直不是很顺利,其在中国经济的融资结构中占比很小,因此股市下跌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,目前中国企业的负债已经如此之高,如果今后再出现房地产价格的下跌,泡沫破裂,将会如何造成资产负债表衰退,是可以想见的。
美国华裔经济学家杨卫隆的《大衰退》中的概括,资产股债表衰退一般有以下特点:已在国内资产暴跌后出现;货币政策出现失效(表现流动性陷阱);企业资产:资产<</FONT>负债;财政政策有效;物价出现通货紧缩;利率极低。
资产负债表衰退一般经过以下几个衰退交替流程:一是收紧货币政策导致泡沫破灭;二是资产价格暴跌造成企业负债超出资产,导致整体经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;三是企业从利润最大化模式转别安慰负债最小化模式,货币政策失灵,政府不得不依靠财政政策维持总需求;四是在企业最终完成债务偿还,资产负债表衰退结束之后,企业的债务抵触情绪依然存在,使得利率低迷,经济活动依然萎缩;五是企业对于借贷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退,开始更加积极的进行资金募集;六是私营部门的资金需求重新恢复,货币政策在此发挥效力,而同时,预算赤字开始与私营部门投资出现抵触;七是货币政策工具取代财政政策成为政府进行经济调节的主要工具;八是私营部门充满活力,重新找回自信;九是私营部门的过度自信引发下一个经济泡沫。
中国是否将会最后坠入资产负债表衰退,目前当然难下定论,但是有三点现在是明确的,一是负债过高,二是房地产价格过高,并且现在已经进入拐点,三是利率出现过低的迹象,也就是央行为了降低企业的负债成本,刻意保持市场流动性,并将市场利率压至最低,四是物价过低,通缩迹象明显,而通缩正是因为经济内在的需求不足,而这也导致了市场利率过低,也就是钱不再贵了。
在企业负债率过高的情况下,经济体内就要经过一个自然的调整过程,这个过程其实救市去杠杆的过程,按照历史经验,这个过程就会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,严重的可能出现金融危机,这当然是要设法避免的。
目前有多位专家学者正在思考如何避免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,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用股权融资的方式,将资金注入企业,并归还负债,减少负债,并且促进经济增长,这种模式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那轮去杠杆的过程就出现过,那时候实行的是所谓砸三铁,国资甩卖,所谓“抓大放小”,有些国企开始关门,并伴随着大量工人下岗,这一轮国资改革,让许多中小国有企业实现了民营化,现在看来,尽管社会为此付出了代价,但是也让那轮去杠杆相对比较成功。这个时候,还出现实行了债转股,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等等手段。
但是世易时移,在当下中国以上药方是否还能服用,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,不过当时的社会经济危机其实转移给了底层民众承担风险的,目前中国社会底层民众还有如此承担能力吗,是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。另外,随之而来的经济景气让社会承担成本的时间大大缩小,比如剥离不良资产这种方式,之所以此后能够成功,是因为此后2001年中国加入WTO,中国经济进入一轮波澜壮阔的景气周期,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拓,让土地价格开始上涨,这进一步将不良资产中的土地资产不仅仅盘活了,而且进一步膨胀,并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赚的盆满钵满。此轮过后,中国还会遇上如此机遇吗,谁都不能预期未来。
现在大家说的比较多的,还是国退民进,甩卖国企股权给民营企业,让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垄断领域,这肯定是未来必然要走的路,不过这里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下滑,不仅仅国企缺钱,其实大部分民企也面临债务攀升的风险,他们要购买资产必须手里有钱,这些资金在哪里,依然是个问题。并且随着大量国企股权进入市场甩卖,供给增大,必然伴随着价格下跌,这些股权进入市场后,收到的资金也有限,其实应该很难减轻企业负债,并有大量资产被贱卖的可能。
无论如何,未来新一轮民营化浪潮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,而是不得不为之的,在这个过程中,如何实现公平,如何能够让国资拍卖在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下运行,就不仅仅是为国企解困的问题,而且是维护社会起码的公平正义的问题。
如欲阅读四维金融智库(FHT)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文章,全面把握中国经济金融走势,让您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走在一条正确的航向上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SWGDHGZK
您还可以上四维金融网(www.swjrzk.com),浏览高质量、有思想、具有操作指导性的金融研究评论和深度解析性新闻。
http://ht1993.com/eht/3222.html
页:
[1]